5月16日下午,涂永强院士和焦志威教授应邀参加“生物科技与大健康学院学术沙龙” 系列讲座,在马兰芳楼307报告厅作了题为“科学创新从点滴的意外发现开始”和“不对称环加成反应的探索”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陈文华院长主持。
报告会上,涂永强院士介绍了天然产物合成领域的研究历史、现状及其科研团队在此领域的研究思路、方法、历程、系列成果。首先,涂院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复杂天然活性分子的合成;接着,涂院士介绍了其团队利用氮杂螺环结构的轴手性特点,以螺环吡咯(SPD)和螺环酰胺(SPA)为核心骨架制备新型催化剂并应用于天然产物与药物不对称合成反应的研究思路与具体设计过程。涂院士在与大家分享自身科研成果的同时,还分享了多年从事科研的心得体会,他强调在科研过程中,应不忘初心、保持热情、持之以恒,勇于发现。
焦志威教授分享了自己在博士及博士后阶段的研究,主要是在天然产物全合成、过渡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偶联反应及单电子偶联反应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焦教授还介绍了其课题组目前的研究领域及其研究进展,主要涉及金属有机化学、不对称催化、金属有机框架的合成与设计、有机合成方法学和天然产物合成等。
最后,涂院士和焦教授与师生们进行了交流互动,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参加讲座的师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据悉,该报告是生物科技与大健康学院学术沙龙系列讲座第一期。定期举办的学术沙龙有利于调动学院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发挥骨干教师在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学术中坚力量,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学术交流,提升学院教师的科研和培育学术成果能力。
主讲人介绍:
涂永强,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博士生导师。1989年在兰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3年1月至1995年11月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作博士后研究。2004年11月至2005年2月在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作访问教授。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20年入选中国化学会创始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主持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重点、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联合资助的“药物化学”创新引智等多项科研项目。主要从事生物活性天然产物及药物合成、涉及C-C键重组的有机合成方法学、不对称有机化学反应研究。先后获得中国化学会优秀青年化学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十余项奖。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Chem. Rev.,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等发表论文二百余篇。
焦志威,中山大学教授,2009年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化学基地班,2009-2014年在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涂永强教授)。2014-2020年先后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导师:Prof. Steve Zhou)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导师:Prof. Barry M. Trost)从事博士后研究。2021年加入中山大学化学学院,获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青年项目支持组建南海功能有机分子合成研究室。焦志威教授长期从事不对称合成研究:研究方向包括基元偶联反应的探索、不对称串联环化反应设计和活性天然产物的不对称合成并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 Am. Chem. Soc.(四篇)、Angew. Chem., Int. Ed.(四篇)、Nat. Comm.(一篇)和Org. Chem. Front.(一篇)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科研论文多篇。(文/图 生物科技与大健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