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和《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先行试点工作方案》,以及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广东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行动计划(2019-2021年)》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公布高校思政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名单的通知》文件精神,加强区域内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交流合作,广东高校思政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珠中江)揭牌仪式暨首届高校思政课协同创新机制研讨会于2020年12月10日在我校举行。广东省教育厅思政处处长倪熙,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指委、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辉,以及江门、珠海、中山三地14所高校领导和思政课教师代表共1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校党委书记张焜首先为本次活动致辞,他表示,长期以来五邑大学党委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持续推进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基础、通识教育为理论拓展、课程思政为理论应用、实践教育为理论体验”的“四位一体”大思政教育体系建设,形成了思政教育的五邑大学特色和品牌。依据《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广东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行动计划(2019-2021年)》等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推动珠中江高校思政课改革提质增效,五邑大学积极申报并获批“广东高校思政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珠中江)”。这为构建区域内高校思政课共建共享机制、促进协同创新发展、凝练区域特色等提供了新的平台。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既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及省教育厅大力支持的重要结果,也是五邑大学与“珠中江”兄弟院校携手共同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良好开端。
省教育厅思政处倪熙处长代表省教育厅对“广东高校思政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珠中江)”揭牌表示热烈祝贺,并对协同创新中心提出了明确的建议和要求。她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思政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是落实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国家战略部署和广东省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区域内高校思政课建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生共长的有效抓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为什么要协同创新以及如何协同创新方面,她强调,广东是改革的前沿,敢为人先,“珠中江”三地地域毗邻、文化相近,思政资源丰富,且三地高校都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引进和培养了一批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产出了一批教学、科研成果,初步形成了具有地域和学校特色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希望“珠中江”三地高校以此次合作为契机,精准把握协同创新内涵,在重点环节、协同路径上进行创新,继续发挥各自优势,不断拓展合作领域;还要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网络小课堂,创新教学方式,持续提高“珠中江”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水平。各协同高校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展思政课教学,并通过思政课教学研究、教学展示、研讨交流等活动的开展,形成良性的共建共享机制和常态化的沟通交流机制,实现共同发展;要强化协同意识,积极参与协同中心活动,协力加强本区域思政课建设。中心要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产出系列协同创新成果,产生良好的示范推广效应;中心要与主流媒体积极联动,讲好广东思政故事。
揭牌仪式后,举行了首届高校思政课协同创新机制研讨会。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辉教授作了《关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若干思考》专题辅导报告,就新时代如何“上好一堂课”、“设置好一个议题”、“讲好一个故事”、“做一名好老师”等主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深入理论分析。与会高校书记(校长)重点研讨了思政课区域协同发展的格局建构,探索“项目+团队”、“学校+品牌”、“学院+特色”的协同创新模式,构建互相支持、合作共建、资源共享的共建共享机制,加强思政课教学研究、教学展示、研讨交流活动,促进区域内高校思政课“动”“活”“火”起来以及推动区域内思政课建设成果交流常态化、机制化等重要内容。“珠中江”三地高校的马院院长以及骨干教师分享了本校的思政课教学特色、成效及教学改革经验。各个学校按照“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严格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时制宜、因专业制宜,因材施教,实施了个性化、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形成了独具地域和学校特色的育人体系和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通过研讨,各个学校既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又汲取了兄弟院校的优点,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彼此的合作交流和对区域协同创新必要性的认识。
广东高校思政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珠中江)的成立,是学校党委一直以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成果体现,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思政课建设改革相关文件精神要求的具体举措,对于进一步提升“珠中江”三地高校思政课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