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五邑大学经管学院彭敏晶教授和黄海洋副教授联合指导研究生团队的文章《The effect of different animated brand logos on consumer response ——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and self-reported study》发表于国际一区TOP期刊《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IF=8.957, 中科院分区:一区TOP)。该论文采用事件相关电位和消费者自我报告两种研究手段,剖析不同品牌标识动效类型(主动动画VS被动动画)对被试产生影响的神经机制和心理机制。研究表明,相比较于被动动画,被试对主动动画的偏好决策反应更快,且主动动画能够诱发更强的N100、P300和LPP成分波幅(见图1)。此外,在自我报告测量层面,主动动画条件下的注意力参与、活力感知和品牌态度均显著高于被动动画,且活力感知中介了品牌标识动效类型对品牌态度的影响效应(见图2)。该研究的发现对于理解品牌标识动效对消费者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证据。
图1 不同动效类型条件诱发的N100、P300和LPP脑电波形图(节选)
Note: ***p-value < 0.001;**p-value < 0.01;*p-value < 0.05
图2 标识动效类型对品牌态度影响的中介模型
需要明确的是,该文章从想法形成、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到文章修改及发表阶段,体现了经管学院目前所践行的“三位一体”研究生培养模式。“三位一体”模式由“学科交叉”、“导师组”和“组会制度”三大部分构成。其中,“导师组”是实现“学科交叉”的基础,而“组会制度”是推动“导师组”和“学科交叉”向最终成果转化的制度性保障。在具体运作中,“导师组”分别由不同学科背景的教授和副教授构成(含计算机科学、营销学和心理学等背景)。这为成果实现“学科交叉”,响应目前社会所倡导的“新商科”(融入新技术及新理念来解决管理学问题)提供智力基础。“组会制度”分为两种模式:其一为定期组会,其目的在于启发研究生团队高效解读管理学顶尖期刊上的文章;其二为不定期组会,其目的在于针对某个想法从形成到发表的各个阶段,启发学生将定期组会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操。
以该发表于《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的文章的形成过程为例。在论文模型形成初期,导师组成员基于各自研究领域对模型的创新性及可行性提出意见。例如,黄海洋副教授从营销学角度对模型的假设提出调整;彭敏晶教授则从神经科学方法的角度对模型的可行性进行评估;相关成员则从心理学等角度提出完善意见。这就奠定了文章的“学科交叉”背景。而“组会制度”的定期模式有助于拓展研究生团队对品牌标识当前研究进展的理解;不定期模式则有助于完善研究生研究生团队的实验操作流程和数据处理方法等。
上述论文的发表标志着学院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该成果的形成过程说明了学院所推动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行之有效。
论文信息:
该研究由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彭敏晶教授课题组完成,彭敏晶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黄海洋副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研究生梁敏、范嘉嘉、余丽丹、廖健晋为合著作者。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 7210216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批准号: 20YJC630045)和广东省技术交易体系与科技服务网络建设领域项目(批准号: 2014B040404072)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
Peng Minjing, Liang Min, Huang Haiyang (Corresponding author), Fan Jiajia, Yu Lidan, Liao Jianjin (2023).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animated brand logos on consumer response ——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and self-reported study[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43, 107701, https://doi.org/10.1016/j.chb.2023.107701